1904年——十月五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。
1911年——入私塾附读,原名傅长生。
1915年——在瓷器店学徒,开始自学篆刻、书画。
1917年——14岁,考入南昌江西省第一师范附小,插班进四年级,改名傅瑞麟。
1921年——高小毕业,升入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,开始美术创作和研究工作,自号“抱石斋主人傅抱石”。
1925年——完成第一部著作《国画源流述概》。
1926年——于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毕业,留校任教;著北伐军攻克南昌,聆听北伐军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的演讲。
著《摹印学》,全书分总论、印材、印式、篆法、章法、刀法、杂识七部分。
1929年——著《中国绘画变迁史纲》,该书于一九三一年出版。
1931年,任教于南昌省立一中。夏,得黄牧夫印谱,以半月的时间整理出四千余方。《中国绘画变迁史纲》由上海南京书店出版。
1932年——获江西省政府资助,以考察和改良景德镇瓷器的名义公派赴日留学。
1933年——赴日本留学,入东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部,攻读东方美术吏,兼习工艺、雕刻;译日本梅泽和轩著《王摩诘》。
1934年——五月,在日本东京举行“书画篆刻个展”,作品有《渊明沽酒图》《瞿塘图》《笼鸡图》及书法篆刻等一百七十余件。六月,译日本金原省吾教授著《唐宋之绘画》。
1935年——三月,所编《苦瓜和尚年表》在日本发表。五月,论文《中华民族美术之展望与建设》发表。七月,学成返国,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。八月,所著《中国绘画理论》一书出版。十月,发表论文《论顾恺之至荆浩之山水画史问题》。
1936年——二月,编译之《基本国案学》一书出版。七月,在江西南昌举办书画个展,展出作品一百余件;论文《论秦汉诸美术与西方之关系》及《石涛年谱稿》发表。八月,译作《郎世宁传考略》发表。十一月,编译《基本工艺图案法》。
1937年——三月,《石涛丛考》发表,《中国美术年表》出版。五月,《汉魏六朝之墓砖》一文发表。七月,著《大涤子题画诗跋校补》;发表《石涛再考》《民国以来国画之史的考察》及译文《中国文人画概论》。十月,完成《石涛画论之研究》《石涛生卒考》《六朝初期之绘画》诸论文。
1938年——1940年,在郭沫若先生主持之政治部三厅任秘书。经常往来于株洲、衡山、衡阳、东安、桂林等地,做抗日宣传工作。
1939年——四月,辗转到达四川重庆,寓居西郊金刚坡下,自署居处为“金刚坡下山斋”。五月,所编《中国明末民族艺人传》出版。六月,完成《中国美术史——古代篇》,作《关于印人黄牧父》。
1940年——四月,发表重要论文《晋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之研究》。作《云台山图卷》,郭沫若先生为题四绝。八月,政治部三厅改组,随郭沫若先生退出,回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。时该校已迁重庆沙坪坝。九月,著《中国篆刻史述略》;《木刻的技法》一书出版。
1941年——一月,发表《读周栎园“印人传”》一文。四月,再画《云台山图卷》。五月,完成《石涛上人年谱》。
1942年——三月,作《大涤草堂图》,徐悲鸿先生为之题塘:“元气淋漓,真宰上诉。”八月,郭沫若先生为《屈原》《陶渊明像》《龚半千与费密游诗意》《张鹤野诗意图》等作品题诗。九月,在重庆举办“壬午个展”,展出作品一百件。《大涤草堂图》《对牛弹琴图》《初夏之雾》及郭沫若先生题诗之《屈原》《陶渊明像》等作品均在此次个展中展出。
1943年——在重庆举行个展。在成都举行个展。
1944年——金刚坡时期,精品倍出,代表作《夏山图》堪称精品,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“傅抱石画展”。在昆明举办“郭沫若书法、傅抱石国画联展”。1945年——二月,作《掌阮图》《晋贤图》《石涛诗意图》《大涤草堂图》等画;参加民主运动,在中国文学艺术界“对时局宣言”上签名。三月,作《萧清暮雨》等图。十月,作《金刚坡麓》《虎溪三笑》及册页《九张机》等画。
1946年——十月,迁回南京,继续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;在南京与徐悲鸿、陈之佛等举行联展。
1947年——八月,演讲稿《中国绘画之精神》发表。十月,在上海“中国艺苑”举办“傅抱石画展”,展出作品一百八十余幅,且多钜制,人物、山水各居半。
1948年——一月,精心之作《石涛上人年谱》一书出版;在南昌举行个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