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晏殊(991年—1055年2月27日),字同叔,抚州临川(今属江西)人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

晏殊自幼聪慧,十四岁以神童入试,赐同进士出身,被任命为秘书正字。天禧二年(1018年)被选为升王府僚,后迁太子舍人。历任知制诰、翰林学士,因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。宋仁宗即位后,他建议刘太后垂帘听政,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授《易》,一度升至枢密副使,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。在地方大兴学校,培育人才。仁宗亲政后,他更受宠遇,最终官拜集贤殿大学士、同平章事兼枢密使,成为宰相。晚年出知陈州、许州、永兴军等地,获封临淄公。至和二年(1055年),晏殊在开封病逝,享年六十五岁。获赠司空兼侍中,谥号“元献”。

晏殊以词著于文坛,尤擅小令,风格含蓄婉丽,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“大晏”和“小晏”,又与欧阳修并称“晏欧”。后世尊其为“北宋倚声家初祖”;亦工诗善文,其文章又能“为天下所宗”。原有文集,今已散佚。存世作品有《珠玉词》《晏元献遗文》《类要》残本。

早而夙慧

晏殊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(991年)。他从小聪明好学,七岁就能写文章,有“神童”之称。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晏殊的名声后,于景德元年(1004年)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给朝廷。景德二年(1005年),晏殊与进士一千余人一同参加殿试,他神色不惧,很快完成答卷,受到宋真宗嘉赏,赐同进士出身。

据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,宰相寇准歧视江南人,想打压晏殊,真宗说:“朝廷取士,惟才是求,四海一家,岂限遐迩?如前代张九龄辈,何尝以僻陋而弃置耶?”(但《湘山野录》记载寇准在应天府时,对晏殊极为赞赏,与该说不同)过了两天,又要进行诗、赋、论的考试,晏殊上奏说:“我曾经做过这些题,请用别的题来测试。”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,授其为秘书省正字,留在秘阁读书。他学习勤奋,交友持重,得到直史馆陈彭年的称许。

景德三年(1006年),晏殊被召试于中书,事后转任太常寺奉礼郎。

慎密得器

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,因真宗东封泰山,晏殊被调为光禄寺丞,再任集贤校理。因父亲去世,他回到临川(今江西抚州)服丧。服丧期未满,就被召回任职,随真宗前往太清宫祭祀。随后奉诏编修宝训,“同判太常礼院”。不久,因母亲去世,他请求等服期结束后再任职,未被允许。后调太常寺丞。

天禧二年(1018年),真宗第六子赵受益被封为升王,晏殊被选为升王府的记室参军,再迁为左正言、直史馆。同年九月,赵受益被册立为皇太子,改名赵祯,晏殊也迁升为户部员外郎,兼太子舍人,赐金紫。不久后又任知制诰、判集贤院。许久后,相继被调为翰林学士,充任景灵宫判官、太子左庶子,兼判太常寺、知礼仪院。真宗每次向晏殊征求意见,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。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,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给真宗,真宗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。

乾兴元年(1022年),真宗驾崩,赵祯即位,即宋仁宗。仁宗少年嗣位,由嫡母刘太后听政。宰相丁谓、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,朝臣议论纷纷,晏殊提出“垂帘听政”的建议,这才使此事了结。事后,他得以升任右谏议大夫兼翰林侍读学士,刘太后认为他是仁宗在东宫时的旧臣,便额外加恩,授官给事中、景灵宫副使,判吏部流内铨。后参与编修《真宗实录》,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授《易》,进升为礼部侍郎、知审官院、郊礼仪仗使,再迁枢密副使,自礼部侍郎转授刑部侍郎。

获罪外贬

后因反对授幸臣张耆为枢密使,晏殊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,加之在玉清宫曾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,被御史弹劾,于天圣五年(1027年)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,数月后改知应天府。任地方官时,他曾大办学校,培养人才。

再入中枢

此后,晏殊再度获召入朝,拜官御史中丞,改授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,又以兵部侍郎官兼秘书监、资政殿学士、翰林侍读学士,奉命主持天圣八年(1030年)礼部的贡举。天圣九年(1031年),升任三司使。后第二次担任枢密副使一职,尚未正式就职,又在明道元年(1032年)改拜参知政事(副相),加尚书左丞。

明道二年(1033年),刘太后将要拜谒太庙,有人建议她身穿衮冕前往。太后咨询晏殊的意见,晏殊举出《周官》后服一节加以谏阻。同年,太后逝世,仁宗亲政,将太后任用的执政大臣全部外贬,晏殊也被贬知亳州(带礼部尚书衔),后徙知陈州(带刑部尚书衔)。后来,晏殊重新被召入朝,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,第二次担任三司使一职。

当时割据西北的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,建立西夏政权,并出兵陕西,战事不利,边情告急。晏殊分析形势,奏陈四件加强军备的要务:撤消内臣监军,使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;召募、训练弓箭手,以备作战之用;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,资助边关军饷;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,充实国库。他的建议为仁宗所采纳。

康定(1040年—1041年)初年,晏殊奉命知枢密院事,随后正式担任枢密使,并被加拜为检校太尉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庆历二年(1042年)三月,晏殊以刑部尚书、集贤殿大学士、枢密使加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正式成为宰相。

晚年生活

庆历四年(1044年)秋,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,晏殊遭谏臣孙甫、蔡襄弹劾,以工部尚书出知颖州。后又以礼部尚书、刑部尚书相继知陈州、许州等地。六十岁时,他以户部尚书、观文殿大学士出任永兴军(今陕西西安)节度使,充任一路都部署、安抚使。后调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,转拜兵部尚书,勋阶进至开府仪同三司、上柱国,封临淄公(食邑一万二千户,实封食邑三千七百户)。

至和元年(1054年)六月,晏殊因病请求回开封府医治,待病好以后,再出京任职,仁宗特意把他留下来,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,让他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,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。

过了一年,晏殊的病情加重了,仁宗想前去看他。晏殊知道后就立刻派人捎信给仁宗,信中说:“我老了又重病在身,不能做事了,不值得被陛下您担心了。”不久即于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(1055年2月27日)去世,享年六十五岁。仁宗虽然亲自前去哀悼,但仍因没能在他卧病时来看望他感到遗憾,特地二天没有上朝。赠给晏殊司空兼侍中的官爵,赐谥号为“元献”,在碑文的首款篆写了“旧学之碑”四字。

政治

宋仁宗刚刚即位时,由其嫡母章献明肃太后权掌国事,宰相丁谓、枢密使曹利用都想单独见太后奏事,一时相持不下,晏殊挺身而出,建言太后垂帘听政,丁、曹二人皆不得见。这一建议,对稳定当时的政局起了重要作用。

仁宗景祐年间,西北党项族首领、西平王李元昊称帝反宋,晏殊时以同平章事兼枢密使,建议仁宗罢去监军,不以阵图授诸将,使诸将对敌时能随机应变;他还建议整顿财赋制度。这些建议均被仁宗采纳,并取得很好的效果。

晏殊乐于奖掖人才,当世名士范仲淹、孔道辅、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;韩琦、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、荐引,都得到重用。又能识富弼于寒素之中,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。晏殊执政时,范仲淹、韩琦、富弼皆受重用,台阁也多一时之贤。

教育

晏殊任地方官时,极重视书院的发展。他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,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,培养了大批人才。该书院(又称“睢阳书院”)与白鹿洞、石鼓、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。这是自五代以来,学校屡遭禁废后,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。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,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,倡导州、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,官学设教授。自此,京师至郡县,都设有官学。这就是有名的“庆历兴学”。欧阳修说“自五代以来,天下学废,兴自公始”,并非虚誉。

文学

晏殊自少好学,能诗善词,晚年仍孜孜学习,不知疲倦,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。而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。晏殊的词作,吸收了南唐“花间派”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,开创北宋婉约词风,冯煦《蒿庵论词》称之为“北宋倚声家之初祖”。

一方面,晏殊词大多为娱宾遣兴、流连光景之作。晏词有的描写男欢女爱、春花秋月,有的抒写伤春怨时、离情别恨,多有清新之辞、娴雅之气。其词还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人生体悟,具有士大夫的气质,可谓由“伶工之词”向“士大夫之词”的过渡者。晏殊也是北宋专攻令词并以此名世的第一人。

另一方面,晏殊词风格温润秀洁,雍容典雅,语言清丽自然,音律婉转和谐。他善于捕捉瞬间情景,即景传情,构造缠绵悱恻的情词,多有继承南唐的风格和形式,尤其受到冯延巳词风影响较大,学习冯词的明丽与疏朗,脱去了花间派的脂粉气,多所创新。代表作有《浣溪沙·一曲新词酒一杯》《蝶恋花·槛菊愁烟兰泣露》《破阵子·燕子来时新社》。其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”(《浣溪沙》)、“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(《蝶恋花》)、“念兰堂红烛,心长焰短,向人垂泪”(《撼庭秋》)等佳句广为流传。

晏殊的文章内容丰富,词藻华丽;其诗则有闲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绪。

历史评价

欧阳修:①由王官宫臣,卒登宰相。凡所以辅道圣德,忧勤国家,有旧有劳,自始至卒,五十余年。②自少笃学,至其病亟,犹手不释卷。……其为政敏,而务以简便其民。其于家严,子弟之见有时,事寡姊孝谨,未尝为子弟求恩泽。

《晏公神道碑》说他“及为相,益务进贤材。当公居相府时,范仲淹、韩琦、富弼皆进用,至于台阁,多一时之贤。”

宋祁《笔记》载:“晏相国,今世之工为诗者也。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,唐人以来所未有。”

《宋史》中说他“文章赡丽,应用不穷,尤工诗,闲雅有情思”。

刘熙载《艺概·词曲概》云:“冯延巳词,晏同叔得其俊,欧阳永叔得其深。”

清代学者冯煦说,晏殊与欧阳修二人同受冯延巳的影响,共“开江西一派”。

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称赞说“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”。

主要作品

《东都事略》说他有文集240卷,《中兴书目》作94卷,《文献通考》载《临川集》30卷,皆不传。传者惟《珠玉词》3卷。汲古阁并为1卷,为《宋六十名家词》之首集,计词131首。有清人所辑《晏元献遗文》行于世。

晏殊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,大部分已散失,仅存《珠玉词》136首。《全宋诗》中收其诗160首、残句59句、存目3首。在《全宋文》中仅存散文53篇。晏殊的主要词作有:

晏殊词作选摘参考资料:

轶事典故

晏殊入朝时,正逢承平之际,天下无事,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,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,以至于市楼酒馆,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。晏殊当时很穷,没钱出门游玩宴饮,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。一天皇宫中给太子选讲官,宋真宗忽然御点晏殊上任。执政大臣不知为何,转天上朝复命,真宗说:“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,一天到晚沉醉其中,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,这么谨慎忠厚的人,正可教习太子读书。”晏殊上任后,有了面圣的机会,真宗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,晏殊语言质朴不拘,说:“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,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。臣如果有钱,也会去宴饮,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。”真宗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,眷宠日深。

晏殊性格刚毅直率,生活俭朴。他多次做州官,官吏和百姓对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惧。晏殊做宰相兼枢密使,女婿富弼做枢密副使,他便请求辞去所兼枢密使职务,宋仁宗没有允许,他受到仁宗的信赖和恩遇达到如此地步。

人际关系

(表格参考资料)

影视形象

1989年电视剧《一代名臣范仲淹》:孟元饰演晏殊;

2020年电视剧《清平乐》:喻恩泰饰演晏殊。

史料索引

《文忠集》卷22《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》

《宋史》卷311《晏殊传》

*类型:
*标题:
请选择
  • 简介
  • 早而夙慧
  • 慎密得器
  • 获罪外贬
  • 再入中枢
  • 晚年生活
  • 政治
  • 教育
  • 文学
  • 历史评价
  • 主要作品
  • 轶事典故
  • 人际关系
  • 影视形象
  • 史料索引
  • 新增标题
*内容:
语音文件
文件要求:MP3
亲~您确定要退出登录吗?